國中英語教師教學反省與教學創新關係之研究
˙緣起與目的
第一章
研究者在十多年的教職生涯中,深切體會英語教學的多元性,是有其必要性,而英語教學應有教學反省才能帶來教學創新。世界各國教改殷切,包括臺灣在內,希望英語教學可以更早往下紮根,而因向下延伸之故,因學習時間及歷程不同,導致國中英語教學愈突顯學生素質良莠不齊。然而,學校英語教育,不管在英語配套措施或英語教學上,如果沒有完善的教育思維,只會造成英語教學越來越多的困境。
研究者在教學現場發現在常態編班的班級教學中,部分學生能配合教師教學,作筆記,很快就進入學習佳境,但仍有一些學生兩眼無神地注視黑板或書本發呆,甚至和瞌睡蟲交戰,而被認定為「學習成就低落」的學生。在教學實務上,英語教師要面臨升學考試、成績導向、教學進度、學生能力雙峰現象等諸多壓力與困境,導致英語教學仍限於傳統的框架,難以跟上趨勢演變與時代潮流。教師雖然完成了教學進度,但其所經歷的過程卻與其原本擔任教職的理想有所牴觸,無法展現自己的教學理念。
上述現象普遍存在於目前國中英語教學現況中,也是研究者身為英語教師感到很無力的地方,英語教師如能透過教學反省改變英語的窘況,將能大大提升英語的教學成效,因為教師的教學反省,能穩固教育的紮根工作。研究者希望瞭解目前國中英語教師教學反省的現況,以作為探討的議題,此為本研究動機與目的。
˙資料整理與分析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教學反省的相關概念及研究
教師的教學反省思考在教育改革創新的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議題。有關反省思考此一理念的相關探討,以美國教育家John
Dewey為代表。Dewey在其著作「我們如何思維」(How We Think)(1993)此書中曾經提到:反省思考乃是針對某個特定問題不斷進行反覆的、認真的、持續的深思。當一個人對於任何的反省或者是假設性的知識,會按照其所根據的理論基礎而更進一步導引出來的結論,能進行持續不間斷的、主動積極的、以及縝密的思考時,就能形成反省思考。其內容包括:(1)能引起思維的質疑、迷惑、躊躇以及心智上的困境等狀態;(2)有搜尋、探究和推論的活動,可以求得解決困難、處理疑惑的實際解決方案。
Sue和Judy(2001)認為教師透過教學反省,教師可以得到個人與專業知識的成長。教學反省,除了能夠帶給教師教學專業成長之外,對學生亦有很大的幫助。因為教師進行反省教學不單單有助於教師的專業發展,還能夠藉由教學反省幫助自己成長。教師自我的成長亦將帶動教學品質的提升,使學生學習更有保障。
教學反省是教師對自己在教室情境中的教學表現有不同且新的想法之程,教師能反省教室中的教與學,並從獲得的經驗中去檢視過去的教學,於過程中進行計畫、修正與行動的循環性歷程,因而得到專業成長的過程( Pollard & Tann,1997;Schön,1983;Shulman,1987 )。
教學反省( teaching reflection )係指教師對於教學有關的人事物,透過內在思考歷程,結合外在促進思考的策略,對本身的態度、信念、價值體系等,不斷地反省、思考、批判、辯證,以重新組織與建構教學經驗並改進教學實務
(張德銳與李俊達,2011)。
綜合上述,教學反省係指教師可以藉由自己實際教學的經驗,持續不斷地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省思考,進而修正教學方法、調整教學課程、教學活動多元化,可以使自己的教學更活絡。本研究希望探討的是英語教師對於教學反省是否有足夠的認知,來進行教學反省而改善英語教學的品質,提升英語教學的成效。
第二節 教學創新的相關概念及研究
二十一世紀已進入全球化教育時代,傳統式的教學法已不完全適用,必須隨著時代修正,此時教師若不能夠有教學創新的觀念,便無法因應新時勢所趨的需求,而教師要教學創新首先需提昇教師本身的教學專業素養。因為在面對變遷迅速的社會,「創新」已經成為一個生活所必備的「能力」,未來國家或個人的競爭力, 都在於對知識的掌握度及擁有轉化創新與分享知識的能力,而身為知識工作者的教師肩負著教育的使命,更應積極汲取新穎的觀念,才能結合時代的脈動,而現代教師也必須具備前瞻的視野、擁有教學創新的能力與懷著終身學習的態度,始能真正為國家教育出可以獨立思考、擁有創新觀念,而且具有自主地解決問題能力的優質國民(陳啟明,2003)。
壹、教學創新的相關理論
多元智慧理論(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提供了教師一個發展其教學創新方法的機會。多元智慧論為教學方法更是為教師們開闢了一條寬廣的大道,使其易應用於教學課程中實行。
1.語文智慧(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
2.音樂智慧( musical intelligence
)
3.邏輯-數學智慧( logical-mathematical
in telligence )
4.空間智慧( spatial intellignece
)
5.肢體-運作智慧( 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 )
6.人際智慧( 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 )
7.內省智慧( intarpersonal
intelligence )
8.自然觀察智慧( naturalist
intelligence )
貳、教學創新的內涵(innovation content)
一、教材內容創新性
面對台灣目前的教育現況,希望英語科教學可以擺脫考試導向的困境,不再只是因升學壓力而教學,也能讓英語老師們朝如何發展出英語教學落實在日常生活的面向去思考,運用更實質的教學內涵,回歸到將英語變成能使用的溝通工具,這整個教學歷程都需省思才能激發出新的想法,也才能夠具有創新的思維而教學創新。因此,教學不再只是單打獨鬥,英語學習不再只是文法句型的測驗,以學生為主體的課程設計,不再只是空洞的口號,教學課程的素材可以更有多元性。教科書中能夠透過對話情境和閱讀課文的內容,融入國際文化教育的欣賞與概念,並且給予不同的風俗民情與世界文化的連結和應用。因此,老師們能夠多為學生多打開一扇學習的窗,也增加自己與時俱進的能力。
二、教學方法變化性
教學要創新,是要修正當前教學方式,還是要拋棄過去傳統的教學方式做根本上的變革?除了課程內容與教材的革新外,教學方式需要做哪些的變革?怎樣的創新教學?才能使教學變得活潑生動,讓教師能夠教學愉快勝任,而學生能夠快樂學習,便是很重要的面向。教師應瞭解「如何教?比教什麼重要」;學生知道「如何學?比學到什麼重要」(劉麗惠,2001)。因此,教學與學習方式的重要意義,莫過於強調在「教學」的層面上。
三、班級經營創新性
新世紀的教師班級經營,必須要有活化教育理論、強化專業活力、內化批判思考、啟動人文關懷、勇於維護公義、整合運用資源、開創廣泛溝通、適當調適情緒、妥善處理危機以及樂於終身學習等的能力(陳寶山,2000)。班級經營的成敗,取決於教師的經營理念與作為。教師的教育理念如能落實生活教育、重視品格教育、強化情緒管理、鼓勵積極進取以及重視公平正義等方面,其班級經營風格可以給予學生許多正面的啟發。
四、教學評量多元性
老師應尊重學生智能的多樣性,並根據學生特質與學習狀況,選擇多元、適切的評量,以能了解其學習效果。因此,英語科要走向教學評量的多元化,才能評量聽、說、讀、寫等四種語言技能:英語教學之趨勢已經以學生為導向,且往溝通式教學法邁進,21世紀的教學評量也應該走出傳統紙筆測驗的窠臼,走向較生活化、互動化、動態化及兼顧智能與情意的多元評量方式(李坤崇,1999)。
第三節 教學反省與教學創新相關實徵研究
壹、教學反省與教學創新之關聯性
Kane、Sandretto和Heath(2004)的研究發現一位有創新的教師應具有教學反省、課程設計、教學創新及行動研究的能力,教學反省被視為有創新的教師不可或缺的能力,能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教師要具有教學反省的行為,才能有創新教學行為的產生,因為教師唯有透過自我反省、批判的思考與修正本身的教學,才能提昇對教學問題的敏感度與認知能力,如此才可覺察到教學問題,進而激發教學創新行為(Amabile,1996)。
教師經過自我反省,運用自己的教育理念,實施不同的教學策略、多元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及適切的評量來培養學生主動積極的學習能力,具備終身學習的技能,因為教育的目的和教師的作用是在於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會學生學習的策略和生存的技能,而培養學生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生存技能的人,這才是教育之真正目標所在,唯有教師內在省思的核心能力不斷地成長,才是教育能持續創新的泉源。
教學反省和教學創新關聯性之研究的文獻卻不多,研究者僅搜尋到二筆資料,分述如下:
林貞伃(2007)國民中學教師教學反省、教學分享與教學創新關聯性之研究以北、中、南國中教師為研究對象,其主要研究目的在瞭解國民中學教師教學反省、教學分享與教學創新的現況。探討國民中學教師教學反省、教學分享與教學創新之間的關聯性並綜合文獻分析與研究結果。
研究結果發現國民中學教師教學反省、教學分享與教學創新關聯性之研究:(一)國民中學教師教學反省、教學分享與教學創新之現況介於經常如此跟有時如此之間。(二)不同國民中學教師背景在教學反省各因素上,僅不同年資對「教學實際反省」及不同職務對「教學批判性的反省」有顯著差異。(三)不同國民中學教師背景在教學分享各因素上,僅不同年資對「課程教材的分享」及「學習者相關知識的分享」有顯著差異。(四)不同國民中學教師背景在教學創新各因素上,僅不同性別、年資對「教學方法的創新」有顯著差異。(五)國民中學教師在教學反省與教學分享間有顯著正相關。(六)國民中學教師教學反省和教學分享對教學創新具有顯著預測力。創新具有顯著預測力。
張祿純(2009)在探討國中體育教師教學反思與教學創新之關係的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自編之「國中體育教師教學反思與教學創新調查問卷」為測量工具,針對屏東縣154位公立國中體育教師為研究對象,獲得有效問卷127份。以SPSS19.0中文版套裝軟體進行資料分析,包含描述統計、Pearson積差相關及多元逐步迴歸。資料分析結果為:(一)教學反思各層面與教學創新各層面之間有相關存在,而教學反思中的「實際行動」與教學創新的相關情形較高。(二)教學反思的「技術理性」、「實際行動」及「批判反思」三個層面能夠有效預測教學創新的「教學內容」、「教學資源」、「師生互動」以及教學創新之整體。獲得研究結論如下:(1)國中體育教師的教學反思與教學創新息息相關。(2)國中體育教師的教學反思對其教學創新具有預測力。
˙方法與過程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根據本研究之研究目的與文獻探討結果,茲將研究架構呈現如圖3-1,並說明於下。
背景變項
|
<!--[if !supportLists]-->1. <!--[endif]-->
<!--[if !supportLists]-->2. <!--[endif]-->任教年資
<!--[if !supportLists]-->3. <!--[endif]-->擔任職務
<!--[if !supportLists]-->4. <!--[endif]-->最高學歷
<!--[if !supportLists]-->5. <!--[endif]-->學校規模
|
教學創新
|
1.教材內容創新性
2.教學方法變化性
3.班級經營創新性
4.教學評量多元性
|
教學反省
|
1.教學方面
2.教師本身
3.學生方面
4.班級經營
5.環境方面
6.政策與制度
7.研習方面
|
3-1研究架構圖
本研究架構主要包括三個變項,分別是背景變項、教學反省與教學創新,分述如下:
壹、背景變項
背景變項為個人基本資料,包含性別、任教年資、擔任職務、最高學歷及學校規模。
一、性別:指國中英語教師受試者為男性或女性。
二、任教年資:指國中英語教師受試者擔任教職的年資,本量表分為5年(含)
以下、6年~10年、11年~15年、16年~20年、21年(含)以上。
以下、6年~10年、11年~15年、16年~20年、21年(含)以上。
三、擔任職務:分為專任教師、教師兼任導師、教師兼任行政工作。
四、最高學歷:分為大學、研究所(含四十學分班)以上。
五、學校規模:學校規模區分為大型學校(學校班級數含49班以上)、中型學校
(學校班級數介於13~48班)、小型學校(學校班級數含12班(含)以下)。
(學校班級數介於13~48班)、小型學校(學校班級數含12班(含)以下)。
貳、教學反省
本研究將教學反省分為教學方面、教師本身方面、學生方面、班級經營、環境方面、政策與制度方面及研習方面等七個層面來探討,分述如下:
一、教學方面:設計適性的活動,統整並連貫各個單元間的層次與脈絡,依據教
學目標進行多元評量。
學目標進行多元評量。
二、教師本身方面:反省身為教師的角色定位問題與同事所討論之教材教法之相
關問題,反省自己的工作態度是否積極,反省個人專業能力是否充足,反省
如何從教學工作中獲得滿足感。
三、學生方面:瞭解學生的能力需求,反省教學的內容,是否適合學生的需求,
引發學生主動參與活動。
四、班級經營:反省如何有效管理學生行為與適當地善用諮商與晤談的技巧。
五、環境方面:反省思考學校行政部門中運作的優缺點,反省學校設備是否能滿足教學的需要。
六、政策與制度方面:反省自己是否關心教育政策與制度的發展,反省在現行的
制度下,自己的教學如何充分發揮。
制度下,自己的教學如何充分發揮。
七、研習方面:反省如何利用課餘時間參加進修,反省是否將研習所得應用到實
際教學中,反省如何從研習中獲得所需之教學技巧與新知。
際教學中,反省如何從研習中獲得所需之教學技巧與新知。
參、教學創新
本研究將教學創新分為教材內容創新性、教學方法變化性、班級經營創新性及教學評量多元性等四個層面來探討,分述如下:
一、教材內容創新性:教師能在教科書之外,融入新興的教育課題,並與實際生
活經驗相結合,不斷創新教材及組織新的教學內容,以增加學生探索、操作
的學習機會。
活經驗相結合,不斷創新教材及組織新的教學內容,以增加學生探索、操作
的學習機會。
二、教學方法變化性:教師能針對認知、情意、技能等不同學習領域,實施如班
際教學、協同教學、合作學習、運用資訊科技輔助教學、創新思考教學等,
活化教學內容,以提供學生各種機會參與學習,並讓不同學習型態的學生都
能獲得成功的學習經驗。
活化教學內容,以提供學生各種機會參與學習,並讓不同學習型態的學生都
能獲得成功的學習經驗。
三、班級經營創新性:教師運用多元且具創新思考的方式,營造良好的班級師生
人際互動方式,經營民主、開放和學習的班級氣氛,以創造生動活潑的學習
環境,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人際互動方式,經營民主、開放和學習的班級氣氛,以創造生動活潑的學習
環境,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四、教學評量多元性: 教師採行多元化的評量方式,如以觀察、實做、報告等
不同方式進行評量,或融入知識管理的作法,讓學生能夠展現學習成效和真
正發揮出潛能。
正發揮出潛能。
第二節 研究假設
本研究提出下列研究假設:
假設一: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民中學英語教師在教學反省上的差異。
1-1 不同性別之國民中學英語教師在教學反省上有顯著差異存在。
1-2 不同任教年資之國民中學英語教師在教學反省上有顯著差異存在。
1-3 擔任不同職務之國民中學英語教師在教學反省上有顯著差異存在。
1-4 最高學歷不同之國民中學英語教師在教學反省上有顯著差異存在。
1-5 不同學校規模之國民中學英語教師在教學反省上有顯著差異存在。
假設二: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民中學英語教師在教學創新上的差異。
2-1 不同性別之國民中學英語教師在教學創新上有顯著差異存在。
2-2 不同任教年資之國民中學英語教師在教學創新上有顯著差異存在。
2-3 擔任不同職務之國民中學英語教師在教學創新上有顯著差異存在。
2-4 最高學歷不同之國民中學英語教師在教學創新上有顯著差異存在。
2-5 不同學校規模之國民中學英語教師在教學創新上有顯著差異存在。
假設三:
國民中學英語教師的教學反省與教學創新上有顯著相關。
假設四:
國民中學英語教師的教學反省對教學創新上有預測作用。
第三節 研究對象及取樣方法
本研究以100學年度臺中市、南投縣、與彰化縣三縣市之公立國民中學英語教師(不包括國立及私立國民中學)為研究母群體,取樣範圍為個縣市政府下轄公立國中學校具合格編制正式英語教師。依據統計資料,100學年度臺中市、南投縣、與彰化縣三縣市公立國中學校名冊作為分層的標準,抽取45所學校,依大、中、小型學校分別抽選14、7與3名正式編制具合格英語教師。
第四節 研究工具
包含教師個人之性別、任教年資、擔任職務、最高學歷及學校規模等五個教師之背景變項。
本量表採用李克特氏(Likert)五點量表方式,受試者根據題項描述與自身符合的程度來勾選,1表示「從未如此」,5表示「總是如此」,各分量表總分越高,代表研究對象之教學反省與教學創新越高,越趨向正面取向,反之則表示研究對象之教學反省與教學創新越低,越趨向負面取向。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研究者在資料回收後,排除漏答、疑似亂答及無效問卷,以SPSS
20.0 for Windows的統計軟體分析所得資料。
一、描述性統計:分析國民中學英語教師背景變項上的分布,及描述受試者在之
分布情形。同時統計分析。以回答待答問題中一、二。
分布情形。同時統計分析。以回答待答問題中一、二。
二、獨立樣本t檢定:分析不同性別之國中教師對教學反省與教學創新是否有差
異?所要考驗的研究假設為1-1、1-4、2-1、2-4。
異?所要考驗的研究假設為1-1、1-4、2-1、2-4。
三、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one-way ANOVA):分析對任教年資、擔任職務最高學歷、
學校規模的國中英語教師對教學反省與教學創新是否有差異,分析考驗假設1-2、1-3、1-5、2-2、2-3、2-5。若整體F值達題著水準,再以雪費法(Scheffé method)進行事後比較。
學校規模的國中英語教師對教學反省與教學創新是否有差異,分析考驗假設1-2、1-3、1-5、2-2、2-3、2-5。若整體F值達題著水準,再以雪費法(Scheffé method)進行事後比較。
四、皮爾遜積差相關:以皮爾遜積差相關考驗國民中學英語教師的教學反省與教
學創新與否有顯著相關存在,要考驗的是研究假設三。
學創新與否有顯著相關存在,要考驗的是研究假設三。
五、多元迴歸分析:分析國民中學英語教師的教學反省對教學創新的預測力,考
驗研究假設四。
本研究為考驗各項研究間的差異,茲訂定統計考驗水準α為.05。
˙結語與建議
<!--[if !supportLists]-->第一節 <!--[endif]-->結論
壹、英語教師整體教學反省或各層面教學反省屬中等程度
貳、英語教師整體教學創新或各層面教學創新屬中等程度
參、國中英語教師之不同性別、任教年資、擔任職務、最高學歷與學校規模之於整體教學反省及教學反省各層面,部分達顯著差異
肆、國中英語教師之不同性別、任教年資、擔任職務、最高學歷與學校規模之於
整體教學創新及教學創新各層面,部分達顯著差異
伍、國中英語教師教學反省與教學創新具有顯著關係
陸、教學反省對教學創新具有解釋力,由教師的教學反省可以預測教師的教
學創新
學創新
第二節 建議
˙對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
一、多鼓勵教師進修研習,提升教學專業發展
本研究發現,英語教師教學反省各層面與教師教學創新各層面具有顯著正相關,教師教學反省越高其教學創新越高。因此,建議教育行政機關如能多舉辦其相關的研習進修活動,提供相關資訊給教師,幫助教師多瞭解教學反省與教學創新相關層面的知識,運用在教學上,定能提升教師之教學反省與教學創新。
二、建立教師溝通平臺,供教師觀摩學習與分享
本研究發現,英語教師之教學反省與教學創新有顯著正相關、教師教學反省對教學創新有預測力。因此,建議教育行政機關如能建立教師溝通平臺,可鼓勵教學創新有具體成效的教師藉由分享,供其他教師觀摩學習,促進教師的教學反省與教學創新。
˙對學校的建議
一、建立教師資訊交流管道,鼓勵學校教師互相學習與分享
本研究發現,不同學校規模之英語教師在教學反省上達顯著差異。因此,建議學校可建立教師資訊交流管道,多鼓勵教師藉由參與工作坊等精進之活動,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學校也可利用溝通管道與平台,善用同儕觀念,讓資深或學有專精之教師願意藉由教學反省經驗交流,達到相互學習與發展的契機。另外也可鼓勵教師參加教師專業發展評鑑,透過教室觀察、教學檔案、自評與互評、專業社群對話等,充實教師專業,促進教師教學反省並互助互享,學校須全力支援教師,能提供一系列的支援活動與措施,例如,辦理精進研習、提供相關資訊、鼓勵學習進修等。
二、整合規畫多元的教師專業社群,鼓勵教學創新分享與分工合作
本研究發現,不同學校規模之英語教師在教學創新上達顯著差異。因此,建議學校整合規畫多元的教師專業社群,鼓勵教學創新分享與分工合作。目前以教育現況來說,英語教學有很多的比賽和活動,如:英語歌唱比賽、英語演講比賽、英語作文比賽以及英語劇場比賽,建議學校可將英語教師以專業發展負責不同的比賽和活動,互相腦力激盪,分工合作或發展多元的教師專業社群,學校教師可以發揮教學專業,嘉惠學子。
˙對教師的建議
一、積極參與教師專業研習,以促進自我成長,提升教學品質
本研究發現,英語教師的整體教學反省或各層面教學反省上,屬於中等程度表現,顯見國中英語教師教學反省之觀念仍須推廣。因此,建議教師應積極參與教學研究會、課程研討會及教學觀摩等活動,多瞭解教師教學反省的必要性,多省思不同的教學面向,有助於教學品質的提升。
二、教師以協同教學的方式,帶動教學創新的氛圍
本研究發現,英語教師的整體教學創新或各層面教學創新上,屬於中等程度表現。因此,建議教師:(1)應彼此互相切磋以激發教學創新並組成創意團隊,教師的教學創新觀念才能與時俱進,共同發展教學創新視野;(2)教學評量除了紙筆測驗外,應以更多元的方式,如:聽力辨識、口說、朗讀、歌唱、RT表演或分組實作等不同型態進行,以達到教學評量創新。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李坤崇(1999)。多元化教學評量。臺北:心理。
吳清山(2002)。班級經營。臺北:心理。
林貞伃(2007)。國民中學教師教學反省、教學分享與教學創新關聯性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林偉文(2011)。創意教學與創造力的培育—以「設計思考」為例。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100,53-74。
邱兆偉(2001)。教學創新九年一貫課程之實徵研究:國民中小學試辦九年一貫課程之成效評估。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下的創新教學研討會論文彙,112-145。高雄:高雄師大。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PASW)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
五南。
姜文閔(譯)(1992)。我們如何思維。Dewey, J.著。How
we think。臺北:五南。
陳寶山(2000)。新世紀的班級經營。課程與教學季刊,3(2),1-16。
陳啟明(2003)。談教師如何培養「創新教學能力」之我見。國教新知,50(1),
115-121。
陳文典(2004)。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新課程與創新教學。教學講義。
張祿純(2009)。國中體育教師教學反思及教學創新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
體育大學論叢。20(1),85-98。
體育大學論叢。20(1),85-98。
張德銳、李俊達(2011)。教學行動研究對中學教師教學省思影響之研究。
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7(1),151-178。
劉麗惠(2001)。教改革新也革心-國教課程從「新」開始,也從「心」做起
載於國立台南社會教育館,九十年度教育改革之我見徵文比賽專集。
賴清標(2003)。九年一貫課程的源起與創新教學。載於國民中小學九年一
貫課程教師手冊,20-25。臺北市:教育部。
英文部分
Amabile,
T. M. (1996). Greativity in content.
Cumnor Hill Oxford: Westview
Press.
Dewey, J. (1933). How we think: A restatement of the
relation of reflective
thinking to the education process. Chicago, Ill: D.C. Heath.
Kane, R., Sandretti, S., & Heath, C. (2004). An
investigation into excellent
tertiary
teaching: Emphasizing reflective practice. Higher Education, 47,
283-310.
Pollard, A., &
Tann, S. (1997). Reflective teaching in the primary school:
A handbook for the classroom (3nd). London: Cassell.
Schön, D. A.
(1983).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
Harpercollins, New York: Basic Books.
Harpercollins, New York: Basic Books.
Shulman, L. S.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1), 1-22.
Sue G. & Judy
W. (2001). Strategies for teaching early childhood students to connect
reflective thinking to practice. Childhood
Education, 77(4).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如您對臺中市國中英語輔導團有任何建議,歡迎您留言。